世界历史-英国工业革命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2015-09-04 13:49 来源于:未知
热搜标签: 世界史
史上最牛网导读: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并未让人事先预料,也非出 自于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人为目标。它是一种无意识的,趋势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之所以能够开展,而且能够如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并未让人事先预料,也非出 自于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人为目标。它是一种无意识的,趋势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之所以能够开展,而且能够如此大规模地,具有颠覆性的,甚至产生影响全 世界的深远影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英国社会所具备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有利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诱导了十八世纪工业革 命在英国的发生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何能够发生在英国是近年来经济史研究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相关经济史以及历史著作都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例如加州大学中国史教授彭慕兰就在《大分流》一书中以中英两国十八世纪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分析工业革命最初发端于英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清晰深入地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进程与实质从而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先验意义。本文将从政治革命,经济生产方式,海外贸易,金融制度改革,科技文化水平等几大方面具体论述英国能够在十八世纪走上工业化道路所已经具备的条件。 二、 政治环境和人民意识: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圈地运动和税收改革 英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下文简称革命)是这个国家,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分水岭从此开始,人类的历史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累积的各自发展之后在这一刻叉开了分道扬镳的道路。强调革命所具有的某种高尚的意图是毫无道理的,因为革命从开始到结束,涉及的双方绝不是为了革命之后的重大影响而展开斗争,尽管这场革命被后来的历史证明具有的深远意义可以响彻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如若静下心来查看,便会发现客观上而言,革命所带给英国的一批经过历练而真正成熟茁壮起来的资产阶级和他们的议会以及对公平,自由,平等权利的全国性的笃信是英国工业革命得以发端的稳定氛围和坚实基础,革命让英国的全社会成为工业革命开展的良好沃土。 之前已经提到过,革命是双方的斗争,具体表现为封建国王和新兴资产阶级对各自权利的争夺,权利争夺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看,斯图亚特王朝一意孤行的封建势力也是促成革命爆发的一大因素,因为如果不是詹姆士一世,这个对英国一无所知的法国人坐在英国的王座上大肆宣扬“君权神授”,把征税视作国王天经地义享受的事或者查理一世对议会几次三番的威胁恐吓与劝诱,资产阶级就不会被激怒,不会意识到自身处境的窘迫而时刻具备紧迫感,直至中途为他们的利益反复的抗争。从查理一世被处死到克伦威尔执政时期,封建地产的出卖,封建义务的免除,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行再到光荣革命与威廉和玛丽的谈判,最终《权利法案》颁布,国王的象征意义重于实质的这一连串事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磨砺过的,强大的,新生的,善于谋取利益,维护自身权利的英国资产阶级。在光荣革命之后,这个阶级有了自我的认识,并且以其对公共权利的宣扬和对法律的诉诸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人民从来都将议会看成为是自由权利的象征,早在查理一世解散议会之时,就引发过广泛的愤怒:“当国王还在迫害议员的时候,群众的愤怒与日俱增,并毫不迟疑地公开表示出来。人民常看见犯人从伦敦塔到威斯敏斯特,受审完了又从戚斯敏斯特回到伦敦塔,人民的高呼和祈祷一路陪伴着他们。法官们显然流露他们的焦急,这使人民得到一些希望。有人喊道,‘希望全没有啦!’”[1]但资产阶级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并最终以胜利的姿态将自由平等,法律至上的原则贯彻为全国人民的信仰。 政治上的优势与人民的支持使得资产阶级迎来了大刀阔斧的“议会时代”,是时候做些什么了。当时的人们或许没能预料到之后的工业革命,但议会的种种举措着实把英国推向了通往工业革命的航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圈地运动和税收改革。 从整个十八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圈地条列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并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初期:“从1714 至1720年,几乎每年都有一个。直至十八世纪中叶,进展虽然突出,但还很慢:1720至1730 年间,这类法令共有三十三个,1730 至1740 年有三十五个,1740至1750 年有三十八个。从1750 至1760 年却有一百五十六个,1760 至1770年有四百二十四个,1770 至1780 年有六百四十二个。”[2]土地的圈占使得大批自耕农涌入城市成为未来工业革命的储备劳动力的同时又引发了如何妥善经营大片地产的问题。英国贵族热衷于此,因为与其花精力另寻财源,倒不如利用手中已有的财产增加收入。他们使用新的排水,灌溉,耕作技术,提供长期有效的租约引来农民。不少勋爵们投入了对自己地产的经营,成果令人欢欣鼓舞,而与此同时,农场对英国的贵族而言已经成为了一项投资资本,他们本身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新兴的土地贵族。农业改革后近代的农业经营方式得以确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总体发展,物价比较稳定,有时还有下降,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略有提高,生活也比较安定。”[3]这样一来,之后的工业革命从圈地运动中获得的就不止是操作机器的工人,还有与之相匹配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一个安定适宜于发展的社会环境。 权力一旦获得,充分运用便成为其唯一目的。英国资产阶级甚至在娴熟地掌握这一点之前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用刚到手的权利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税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税收征敛是引发革命的矛盾焦点。议会厌恶国王伸手要钱的姿态,对此反复表示抗议,具体行动就是废除包税制度,实行带有贸易保护主义作用的关税。在税收问题上议会是不轻易让步的,《权利法案》中“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的规定赫然证明了国王在税后方面的无能为力。但之后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合理现象就是革命后英国的税收总额反而增加了。关键并不在于收取多少税额,而是由谁来收取以及收取的方式和依据,“17—18世纪英国的税率比法国高得多,但老百姓心甘情愿交税,因为议会让老百姓缴纳的税的使用有更高的透明度,高税收可以用来提供许多公共物品,反过来高收入又扩大了税基,扩大税基可以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于是良性循环。”[4]支持其合理性的支柱是君主立宪制下理性的税收制度,税收的增加反映了英国议会征税能力的增强,国家财政能力的雄厚,英国在经历过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之后终于能够专心于国内的长足发展,工商业逐渐繁荣,对外竞争力加强。 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和之后的光荣革命是一个综合性事件,但无论是革命所铸造的真正掌权的资产阶级,圈地运动下近代农业的确立,还是税收制度的改革都对工业革命的得以开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 三、 经济发展:工场手工业的起源,家庭工场制(分散密集)——分料到户制——手工工场 工场手工业的成熟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特点。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阶段,而毛纺织业,作为英国传统的,备受保护和极大推崇的行业正是考察这个阶段的最佳切入点。 在最初的时候,也就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毛纺织业就已经成为英国这个国家最重视的行业,它从十四世纪初传入英国,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和对英国盛产羊毛的利用,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至高的特权。一开始,这种行业的劳动都以家庭为单位。对羊毛的加工,从购买羊毛原料,到纺线,织布,染布,漂洗等所有工序都在一家一户中被依次完成,而且通常是通过家庭内部亲人之间的分工完成的。这样的生产方式就是家庭工场制,一户人家拥有原料,自行生产出成品再拿到集市上去卖给商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英国,这种毛纺织业的家庭工场制是星罗棋布式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这种分散又很密集,在毛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和地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小村和村落。这些为数众多的村落挨家挨户从事的也正是毛纺织业的生产。所以在这种分散又密集式的分布情况下,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毛纺织业中心,因为几乎到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这个行业的踪迹,“在肯特郡的各村中,一些自耕农,即拥有土地并自己耕作的农民,织造一种通称为肯特郡大幅面厚呢(Kentishbroadcloth)的精美呢绒,可是,人们不顾它的名称,在萨里郡中也织造这种呢绒。在今天已成为纯粹农业地区的埃塞克斯郡中,科尔切斯特古镇市因产粗毛布而出名,在外国,人们用它做僧尼的道袍。在萨福克郡的萨德伯里和拉文哈姆两地,人们织造一些名为哔叽和毛缎子的粗毛织品。人们一进入诺福克郡,就看到一种遍及整个地区的勤勉景象。”[5]由此可见,这种依托于毛纺织业的家庭工场制作为工场手工业的源头就已经奠定了其在发展成熟后的规模和范围,以致到工场手工业真正产生发展之时,它的普及性成为头等显著的特点进而时它对生产方式的改变起到了巨大广泛的影响。 |
相关内容
最新内容
网友评论